蔣術:2000年,全國約有800人在從事昆曲工作,號稱“八百壯士”,人非常少市場也很小。但是從2003年白先勇打造青春版《牡丹亭》之后,如今,昆曲是一種關乎文化與時尚的情結。
蔣術:2000年,全國約有800人在從事昆曲工作,號稱“八百壯士”,人非常少市場也很小。但是從2003年白先勇打造青春版《牡丹亭》之后,如今,昆曲是一種關乎文化與時尚的情結。
這么多年來,牡丹亭始終不是和湯顯祖掛鉤,而是和昆曲、白先勇放在一起。先有“廳牡”(廳堂版牡丹亭),在北京,演出廳堂版《牡丹亭》的皇家糧倉,現在被 人稱之為“聽白先勇的地方”。然后 “青牡”(青春版牡丹亭),現在開始搞“校牡”(校園版牡丹亭),在北大校園里搞起了海選pk。 “校牡”將在三個月后在大講堂公演,報名有80人,這在一個大學有80個人來報名唱昆曲不算少了。
海選驚喜迭出的同時,少不了雷人的橋段,現場聽到的曲目居然從《鎖麟囊》、《玉簪記》一路跑到了《綠島小夜曲》和《傳奇》。但是白先勇看著仍然高興。他只要看到年輕人喜歡昆曲,他就高興。
2004年11月到上海演出,單場票價炒到1200元人民幣。白先勇跟演出商、邵氏影視家族老牌名伶何莉莉商量:你一定要給我留一批半價票,我要找學生看。白先勇意在“為昆曲的后50年培養一批鐵桿粉絲”。
我去年年底去北大看了一場青春版“玉簪記”,主演的依舊是俞玖林、沈豐英。整個現場走的是一個非常輕松,甚至搞笑的氣氛,邊演邊講,看得出來走的還是普及 的路線。如果真從專業角度來看, “白玉簪”女主角陳妙常的服裝不是道姑傳統的藍白格“水田衣”,改成了青綠色織錦緞繡蓮花,美則美矣,卻破壞了昆曲“寧穿破不穿錯”的規矩。
不過年輕人更在乎的是美不美。用白先勇自己的話說就是“昆曲是治療浮躁的心態的最好藥劑”。 有人說,“看不懂,進去睡覺也一定要和我們六百年的文化遺產一塊睡?!?br />
去年的《穿越后梅蘭芳時代》也是走青春路線,主創隊伍平均年齡三十歲。平均年齡僅28歲的三位靚麗的京劇青衣花旦為主演,用話劇的方式來再現京劇傳奇年 代。中央芭蕾舞團的《牡丹亭》是走混搭路線,舞美和服裝請的是和田惠美,他拿過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。昆曲、芭蕾搭配著德彪西的音樂,倒也效果不錯。
也許,這正是昆曲的時代對了,這是個傳統藝術走青春化、玩混搭的年代。